> 文章列表 > 苏轼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前人韩愈的?

苏轼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前人韩愈的?

苏轼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前人韩愈的?

苏轼韩愈评价非常高,他将韩愈视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以下是苏轼对韩愈的一些主要评价:

  1. 文起八代之衰: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提到:“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里的“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韩愈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他通过古文运动,使文学从浮靡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正道。

  2. 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认为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而且在道德和思想上也有深远影响。他提到韩愈的道德文章能够拯救世人的迷惑,使人们重新走上正道。

  3.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还赞扬了韩愈在政治上的勇气和忠诚,即使面对皇帝的愤怒,他也敢于直言,甚至在军队中也能展现出无畏的勇气。

  4. 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认为韩愈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如同天地般宏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尽管苏轼对韩愈有极高的评价,但他也指出了韩愈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苏轼在《韩愈论》中提到,韩愈虽然重视道统,但在某些方面过于极端,有时会忽视文章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既高度赞扬了他的文学成就、道德品质和政治勇气,也客观地指出了他的某些不足。这些评价体现了苏轼对韩愈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关于苏轼如何评价韩愈的解析

关于苏轼如何评价韩愈的解析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 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 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意见。 苏轼认为,王安石倡导的人才选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只重视能力而不注重人品,如果选拔人才按照《贡举法》来选举,那么朝廷上将会滋生很多投机分子。 随后,苏轼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的打压。 但是,这并没有让苏轼放弃,他又给宋神宗上书两次,全面抨击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弊端。 如果这一措施实行,只会引发百姓的哀怨。 苏轼三番五次的谏言根本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毕竟只是一位官职不高的文官。 苏轼明知道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他依然上书提示改革措施的弊端,足以看出苏轼是位大智大勇的人才。 随后,他将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上书给宋神宗,向他说明改革后百姓的生活状态。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 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惜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评价韩愈是个,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 李翱曾经和韩愈同时在吏部为官,共同处事过的李翱认为当时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和韩愈相比。 而韩愈到宋朝,则更是被世人所推崇,大家欧阳修就对他评价颇高。 欧阳修认为韩愈的文笔无所不可,尤其喜欢用诗句来作文章,不过他又喜欢将谈笑、人情、物态统统赋予在诗中,文笔功力常人难及。 大文豪苏轼也是尊崇韩愈,他认为东汉以来,道统早已丧失,文学弊端日益凸显,即便是唐初的那些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家豪杰们也是不能挽救这种颓势,唯有韩愈为人先,以一介布衣令天下恢复,重新归于正道。 可见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 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 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 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 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对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着很高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对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着很高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眼里的韩愈|皇甫

注册免费邮箱注册VIP邮箱(特权邮箱,付费)9.9专区一卡通购买北宋古文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思想资源是韩愈。 从北宋初年的柳开、石介等人以来就一直尊韩愈为\"贤人之至\",把他直接和\"至人之圣\"的孔子联系起来,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以儒学为正统的道统、文统、学统意识。 在北宋文章家的价值坐标系上,韩愈是离得最近、最可仿效的榜样。 北宋初的古文家们多么希望如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那样,通过接踵韩愈之所为,以儒家道统思想为核心,正本清源、重建文统,以实现革除现实文弊、重振文风之目的。 这样便形成了从北宋初古文家开始,到欧阳修,再到苏轼而最终完成的\"韩愈观\"之构建。 苏轼对韩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道:\"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在这里所持之态度,与北宋初的石介以及欧阳修等人是一致的。 苏轼的这篇评韩碑文在唐宋以后众多评论韩愈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 然而,苏轼毕竟不是一个道学家,他的韩愈观重\"道\"而不轻\"文\",因此他在充分褒扬韩愈道德文章之同时,又对韩愈强调道统而走向极端、偏废文章的缺陷提出批评甚至讥刺,他在《韩愈论》中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 何者?其为论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而拒杨、墨、佛、老甚严。 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 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苏轼在充分肯定韩愈历史地位的同时,对韩愈及其弟子主张怪奇的文风提出了批评,他在《谢欧阳内翰书》中说:\"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 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 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韩愈恃才发高论,在《送穷文》中云\"不专一能,怪怪奇奇\";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高言\"搜奇抉怪,雕镂文字\";还在《醉赠张秘书》中有\"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之说;更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夸张地说\"刿目(图1)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 《扶杖醉坐图》,相传为北宋李公麟作苏轼画像可见,韩愈积极主张尚险崇奇,追求巉峭斩绝的文体风格,是不是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呢?但到了韩愈的弟子皇甫湜、孙樵,更是将此发展至极端,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一书》中说:\"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众则奇矣。 \"孙樵亦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 \"这样的文体观念实际上已经流于偏失,并流弊于北宋,如石介、宋祁等人亦求深而至于迂、务奇而至于怪僻,实为同一症候。 因此,苏轼对韩愈追求怪奇风格的批评,可谓是切中肯綮,并且在当时更具有针砭现实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他论文讲求自然、平易的文体风格和美学思想。 苏轼对韩愈的这种认识态度,对北宋韩愈观以及其后文学史上的韩愈观都起到了矫正和定调作用。 通过苏轼对韩愈的批评,可以见出苏轼所倡导的古文,乃是\"词语甚朴,无所藻饰\"之文,能\"追两汉之余\"并\"道意所欲言\"之文,既矫\"浮剽\"之弊而又不\"用意过当\"之文,而这正是苏轼韩愈观之内核所在。 这与宋初古文家们的韩愈观所显现的矫枉过正,甚而陷入\"求深\"\"务奇\"\"迂阔\"\"怪诞\"之弊,形成了鲜明对照。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戛戛独造,其弊则流于艰涩至难句读,如他的《平淮西碑》,虽千古盛誉,但\"句奇语重喻者少\"。 他有志于\"复三代之故\",然而并不能做到畅达。 韩愈这种过于追求\"作文之意\"的文体观,与苏轼所主张的\"风行水上涣,自然成文\"的文体观,形成了鲜明对照。 苏轼的韩愈观与他的文章功用观和文章体性论内外表里一致。 关于文章的功用,苏轼强调\"以体用为本\"和\"有为而作\",并且主张文章要\"言必中当世之过\",以\"有补于国\"。 苏轼在《答乔舍人启》中指出:\"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要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故议论慷慨,则东汉多徇义之夫;学术夸浮,则西晋无可用之士。 \"这段话综合反映了苏轼对文章功用和体性的基本看法。 在此,苏轼以\"华采\"为文章之末节,以\"体用\"为文章之根本,此与其父苏洵论文不为\"惊世绝俗之谈\"和\"甚高难行之论\",而专主可\"施之于世\"的观点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苏轼强调辅时及物的文章体用观和主张自然成文的体性风格说,对韩愈及其后学乃至北宋初年古文家囿于儒家道统而显狭窄的文章体用观,以及一味追求奇险怪涩的文体偏好,无不具有纠偏意义。 苏轼韩愈观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苏轼评价:在宋代韩愈的影响下,几百年来的文风逐渐归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于元佑七年所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八代之“衰”主要是“道丧文弊”和八代文自身的特点。 自东汉始,社会动荡、征战频发、政权变更频繁,传统的儒学思想受到佛老思想的冲击,儒学地位不再。 八代文的特点是语言对仗、声韵协和、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 韩愈之“起”是针对八代之“衰”而言的,主要是“文以明道”观、韩文本身的特点和古文运动。 韩愈不仅提出了“文以明道”观来建立道统、倡立文统,还创作了大量古文,不同于八代文,其特点是“不平则鸣”、“务去陈言”和“雄奇怪肆”。 苏轼对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高度肯定了韩愈文在古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 从道统观念上来看,苏轼看到了韩愈力排异端、建立道统的重要作用。 八代之“衰” 从《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可以看出,苏轼将“文起八代之衰”和“道济天下之溺”对举,可见八代之衰首先是针对八代的“道丧文弊”来说的。 自东汉始,社会动荡,分崩离析,王室贵族互相残杀,豪门大家拥兵割据,政权变更频繁。 社会不稳,征战频发,生活困苦,人们急需在思想上寻求安慰。 东汉佛学东渐之后,人们纷纷投入佛教文化的怀抱,将对来世的向往转化为现实的追求,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 人们逐渐追求现世纵情、人生享乐以及长生之术,从中寻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然而,由于东汉后期政治腐朽、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原因,导致天人感应学说的崩溃,传统的儒家文化,没了往日的独尊地位,不适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自东汉至隋朝,儒家文化受到佛老思想的冲击,其中以“三纲五常”和“礼乐制度”最为严重。 经过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以来,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 整个社会形成了无文不骈、无语不偶的文章创作趋势,慢慢发展成形式主义;内容以风花雪月,和儿女情感为主,文章无病呻吟,逐渐走向萎靡堕落。 八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上的对仗,这分为词性的对称和句式的对偶。 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他提出在文章创作中要讲求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就像是五颜六色的相互映衬。 在音韵学发展的初期,声韵要求并不那么严格。 他们二人将“四声八病”说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四声八病”说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影响逐渐扩大,并且声韵协和一度成为文学家们追求的创作理念。 除此之外,八代文的特点还有:讲究用典,巧妙繁密,辞藻华丽。 其中唐初史臣魏征在编写隋书时,将六朝覆灭归因于奢靡华艳的文风,不免言辞激进,但也准确的概括了六朝以来的文学创作的藻饰风向。 韩愈之“起” 韩愈之“起”是针对八代之“衰”而言的,那么比较之下就是与“道丧文弊”相对的“文以明道”观,与八代文特点相对的韩愈文本身的特点,以及韩愈践行“文以明道”观和展现自身文章特点所进行的古文运动。 《荀子》一书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辩论与解说,是内心对道的认知一种表象。 心灵,是道的主宰。 心意和道相符合,解说和心意相符合,言语和解说相符合。 ”道的内容有指天道,更多的是指社会道德,即礼义。 这是后世“文以明道”的先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指出文章与天地同时产生,强调道是圣人要阐明的对象,文章是圣人用来阐明道的工具,更加明确的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 韩愈希望可以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而后经世致用,兼济天下,还希望能“修辞以明道”,能够用修饰文辞来阐明他掌握的道理。 从此,韩愈高举“文以明道”的旗帜,倡导“古文”,开展了古文运动。 他在《原道》中明确指出他所倡导的道是孔孟之道,将儒家传统文化视为社会发展的大道,在古文运动中主张“文以明道”,希望能通过文章来彰显儒家之道,倡导“古道”,排斥佛老,反对骈丽文风,倡导散体。 苏轼对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是对韩愈之文能够继承孔子思想的正统的称颂。 从创作根源上来看,韩愈的在“文以明道”观的指导下创作“不平则鸣”,希望通过文章进行融入个人生命体验的带有情感的创作,这和八代时期在“道丧文弊”的社会现状文为了迎合社会骈文风气、追求形式而创作截然不同。 从写作要求上来看,韩愈的创作“务去陈言”,做到文从字顺,一改八代文用典用韵的习惯,回归先秦散文的创作要求。 韩愈践行“文以明道”观和展现自身文章特点的实践主要是唐代中叶他和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韩柳二人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创作散文,希望改变之前偏好骈文的社会风气。 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对其自身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轼将韩愈的这种观念发展成“文以达意”。 苏轼的文学创作受到韩愈这种平易自然的文风影响,行文自然散行,语言平易畅达。

一向眼光清高的苏轼,为何对韩愈评价极高?

一向眼光清高的苏轼为何对韩愈评价极高?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 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评价韩愈是个,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 李翱曾经和韩愈同时在吏部为官,共同处事过的李翱认为当时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和韩愈相比。 而韩愈到宋朝,则更是被世人所推崇,大家欧阳修就对他评价颇高。 欧阳修认为韩愈的文笔无所不可,尤其喜欢用诗句来作文章,不过他又喜欢将谈笑、人情、物态统统赋予在诗中,文笔功力常人难及。 欧阳修更推崇韩愈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出入会合中都是不拘泥的,奇巧难得,就像那些奇险的山峻,越是险峻就越是奇特的耐人寻味。 大文豪苏轼也是尊崇韩愈,他认为东汉以来,道统早已丧失,文学弊端日益凸显,即便是唐初的那些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家豪杰们也是不能挽救这种颓势,唯有韩愈为人先,以一介布衣令天下恢复,重新归于正道。 可见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 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苏轼论及韩愈的诗文有17篇之多,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韩愈论》、《扬雄论》、《韩文公庙碑》、《六一居士集序》、《书吴道子画后》、《记欧阳修论退子文》、《跋退子送李愿序》》、《儋耳夜书》等篇什,从总体上看,苏轼对韩愈的看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褒赞和接受,本文着重讨论后者。 一对韩愈人品、学问的接受苏轼对韩愈的态度是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他对韩愈的继承是坚持一种批评性接受的观点。 其实苏轼对韩愈是很钦敬的,他特别看重韩愈排斥佛老、重树儒学的不朽功绩,皮日休、石介等前贤认为韩愈配享孔庙,与孟子同列,苏轼也认为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绝不亚于孟子。 苏轼还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对韩愈的为人、治学和文章的成功之处都有高度的评价。 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与接受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 对于韩愈的为人,苏轼批评其重现实功利的庸俗的一面,但他更钦佩韩愈“忠”且“勇”的人臣大节。

论苏轼关于韩愈的评说.docx

苏轼元佑七年(1092)知扬州军州事而论韩愈,实出偶然。 时值潮州太守王涤新建韩愈庙,求取庙的碑文,请苏轼执笔,故有苏轼的《韩文公庙碑》,一称《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死于公元824年,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 这相距的200多年间,李唐王朝亡了,天下分裂而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先后也亡了,赵宋收拾山河重归一统。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苏轼越过时空和韩愈的关联:一是儒学,二是古文。 苏轼之师欧阳修服膺韩愈,也服膺古文古道。 欧阳修主持了嘉佑二年(1057)的科考,读了苏轼的科考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谢欧阳内翰书》后,感喟当避开一条路,让苏轼出人头地。 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里尚儒者之仁,是他济世思想的核心;在《谢欧阳内翰书》里重三代两汉之文,是他古文取法的方向。 二者趋于韩愈的思想和古文路数。 他对欧阳修充满敬意,说欧阳修\"名冠当代,才雄万夫\"[1]1348\"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1]1345。 而欧、韩的关联,苏轼说了一句:\"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尽管他早年在《韩愈论》《扬雄论》里对韩愈的人性论等很有批评。 祭文重情,墓志铭重事,苏轼为韩愈作的庙碑文,则在悼念中情、事、理相兼,在追怀之际淡化了悲哀。 其文问世,所有的祭韩愈文都黯然失色,所有的韩愈评说都不及苏轼评说有光彩。 一、匹夫而为百世师说《韩文公庙碑》开篇极富气势,所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前此,战国孟子说过\"圣人百世之师也\"[2]976,他以伯夷、柳下惠为圣人,随后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者乎。 \"[2]976孟子以伯夷和柳下惠为圣人,意在他们的人格对后世的深刻、久远影响,其产生的上行下效作用,正是苏轼在给潮州太守王涤信中说的教化。 而所谓\"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礼记·中庸》崇尚的\"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3]1458,这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 他认为\"匹夫\"能如是,是因为其言行关乎天地的自然变化和社会的兴盛衰亡。 这种人肩负了天地的、历史的使命,求作为而生,死亦不朽。 苏轼有《论孔子》《子思论》和《孟子论》。 《论孔子》说孔子进言鲁定公\"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1]149,因而涉及堕季氏三都与齐景公时三桓不臣事。 《子思论》则说孟子之后儒者相争,致使\"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1]95,所幸子思撰述都是圣人的微言笃论,天下同是而无人非议,不像孟子以性善论自以为是地行于天下。 《孟子论》则说孔子死后,诸子不得孔子源流,唯孟子\"深于《诗》而长于《春秋》\"[1]97,可谓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苏轼这三篇言及孔子的文章中所言\"百世师\"\"天下法\"之说,不是针对孔子,而是针对韩愈,所以南宋朱熹读了第一句就大为不快,弃而不读。 苏轼随后扭转话题,讲了申侯、吕伯、傅说的故事。 相传周宣王的大臣申伯、周穆王的大臣吕侯是嵩山所生。 《诗经·大雅·崧高》讲甫与申为山岳所生的故事,\"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4],此二人是周王朝的辅佐。 苏轼讲这三个人的故事,强调\"古今所传,不可诬也\"[1]508,照应刚说过的\"匹夫\"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天地的造化。 然后,苏轼引了孟子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508,孟子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2]200-202。 他对孟子很有好感,曾说:\"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1]316孟子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苏轼这里也用了\"五百年\"的概念,且跳过了韩愈说的孟子之后有荀子和扬雄。 他赞赏孟子的\"浩然之气\",说面临\"浩然之气\",富贵、智谋、勇猛、论辩都苍白无力,它超越了依人而存在的富贵、智谋、勇猛、论辩,让人看到的不仅是苏文如潮的奔涌,而且还感受到他的言外之意,即匹夫能为\"百世师\"、一言能为\"天下法\",还在于自我的修养。 苏轼还说过:\"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疵病,然自孟子之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古人,自亦难得。 观其断曰:\'孟子醇乎醇,荀、扬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若不是他有见识,岂千余年后便断得如此分明。 \"[1]2035他把韩愈和荀子、扬雄区分开来,在谈韩愈时也让人看到了他的识见。 不过,苏轼不满意韩愈的\"性三品\"即上品为善,下品为恶,中品为可善可恶,行善则为善,行恶则为恶,说韩愈:\"离性以为情,而合才以为性。 是故其论终莫能通。 \"[1]110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韩愈的高度评价。 韩愈的出现既顺了天时,越五百年而兴;又养浩然之气,自我修为。 苏轼说得很粗略,没有具言韩愈重教化。

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 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即其《原道》说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他随之将这与佛、老之\"道\"严格地区分开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韩愈在中唐续孔孟之道,终生游于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行仁义之途,且以古文传道,他的执着在《原道》与《论佛骨表》里有充分的表现,故后世认为他是儒学道统的继承者。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作了类似的梳理,说扬雄死后,继承儒学道统的是韩愈。 北宋欧阳修敬韩,在《记旧本韩文后》里称道韩文深厚雄博,浩然无涯,万世共尊,天下共传。 苏轼是欧阳修的弟子,曾说欧阳修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 自樵以降,无足观矣\",这是他自我的见解,韩文之传不论,可知苏轼出川前就学了韩文;而他给梅尧臣的信说,七八岁时就读欧阳修之文而知其人,故苏轼文章得韩文的朴实与气势,又得欧文的委婉与从容。 苏轼有《韩愈论》,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未乐其实,不当混言孔子说的一视同仁,认为仁义礼乐出于情而非性;又在《扬雄论》里批评韩愈的性三品论,说他流入佛、老而不自知。 但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韩愈,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这成为关于韩愈的经典评价,其\"文道说\"将扬雄之后\"道\"的传播与韩愈相接。 \'一出于礼,而仁不可胜用矣。 舜、禹、皋陶之微言,其传于孔子者盖如此。 \"(《三苏经解集校》)这说明礼、仁相与为一,礼表仁里;仁的传播从舜、禹、皋陶至孔子,由此构成苏轼的\"仁统\"。 这里没有韩愈提及的尧,但苏轼解《夏书·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乱其纪纲\"时说:\"大曰纲,小曰纪,舜、禹皆守尧之纲纪。 \"据此可知舜之仁得于尧;没有提及孟子,但苏轼《孟子论》说,孔子死后,得其思想的唯有孟子,据此可以说孟子得孔子之道。 而在《子思论》里,苏轼对荀子和扬雄\"务为相攻之说\"有批评,可见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 自视成就为经学。 苏轼晚年居儋时说:\"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 \"(《书谤》)这\"遭口语无数\",乃因他\"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言为尽性,不顾命运所之,结果和韩愈一样因言遭祸。 但为天下之事,耿直进言,死亡亦可不辞。 二是功业。 苏轼北归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写了六言小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当时他已老迈,朝廷风波未平,仕途无望。 论平生功业即事功,他说了三个流贬地:黄州、惠州、儋州。 其实他在三州均无自我期望的功业,黄州时说周公瑾而酹酒江月,感叹自己功业未成;惠州时观白水苍山,自吟\"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离开海南之际,高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夜渡海》)。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悲愤之际诙谐自嘲。 三是成就。 苏轼北归时对李端叔说,我65岁了,体力毛发与年龄相称,不知能否与你相见。 这且不说,\"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答李端叔其三》)。 这\"了得\"的《易》《书》《论语传》,合称\"经学三书\"或\"海南三书\",即《易传》《书传》《论语说》。 《易传》之作,他承父苏洵遗命而为,故又称《苏氏易传》。 元符三年(1100年)三书才告最终完成,前后近二十年。 他还对苏伯固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答苏伯固其三》)。 三书在他生前未刊行,最后托付给钱济明,说三十年后当有知道这三书者。 显然,他自认一生的成就是经学而不是文学。 关于仁义的表达。 苏轼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很深,苏辙为他写墓志铭,提到少年苏轼读《庄子》甚合己心,居惠、居儋的随缘委命,来自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集释·人间世》)。 他在黄州时,自称前生是陶渊明,筑雪堂,躬耕东坡,完成从士大夫苏轼向\"东坡居士\"的转化。 居儋以《陶渊明集》为友,遍和陶诗。 但他思想的主导不是庄子的逍遥,也非陶渊明的静穆,而是儒学的仁义。

苏轼与韩愈

苏轼与韩愈 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被人誉为宋人集中无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按指韩愈)而上之(《苏长公合作》引钱东湖语)。 黄震甚至说:《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 (《三苏文范》引)。 在碑文最后,苏轼为了进一步抒写自己对于韩愈的高度崇敬之情,又展开浪漫的想象,创作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 诗中想象韩愈是天仙下凡,下与浊世扫秕糠的;他的诗歌成就极高,可以追逐李、杜参翱翔;他忠诚耿直,敢于作书诋佛讥君王;他感动上苍,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 因而当他离开天廷以后,上帝十分悲伤,仍然将他召回。 诗的最后,写作者献上丰厚的祭品,虔诚地向他祷告,希望他能在人间稍作停留,但他却翩然飞回天宫,于是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涕泪滂沱了。 诗中通过这种浪漫的想象,既再一次高度赞扬了韩愈的业绩,天人共鉴,韩愈的精神,感天动地,从而表现一位古文运动完成者对于古文运动开拓者的十分虔敬的心情,又紧密呼应碑文首段对于浩然正气的描述、评论,文心之深细严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苏轼一生诗文,最能让他如此浓墨重彩赞扬的,也仅仅韩愈一人而已,甚至苏轼还专门化用了韩愈的一首著名七绝诗意,写词一首,就是《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代: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很明显,这首词化用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苏轼如何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该如何理解?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轼受潮州知州王涤所托为潮州新修韩文公庙所撰写的碑文,碑文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借潮人缅怀韩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极度崇敬之情。 在文中,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自东汉以后文风衰败,骈文流行,内容空虚,陈言泛滥,即便到了盛唐,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这样的贤相也无法改变,“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只有韩愈力挽狂澜,倡导古文运动,重视写作者的品德修养,重视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强调要有独创精神,从此挽转文坛颓风。 碑文最后,苏轼还作了一首诗赠予潮州人歌唱祭祀韩文公,诗中形容韩愈的文章从天而降,“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又似乎看到韩愈的绝世风采,“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他经过之地皆有光明,“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而韩愈的文学成就堪比李白、杜甫,“追逐李杜参翱翔”,同时期的张籍、皇甫湜拍马都追不上,“汗流籍湜走且僵”。 《潮州韩文公庙碑》作于元佑七年三月,当时苏轼正任扬州知州,而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两年后苏轼被贬惠州、儋州,成为海南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如此种种遭遇和对当地的影响,与韩文公刺潮几乎一般无二。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评论4 上海楼大师 韩愈的文坛领袖地位是自然形成的!自唐以来的文人都极力推崇,包括唐宋八大家! 七爷aBlCe 11万获赞3.4万粉丝

起衰济溺韩昌黎--解读苏轼话语体系中的韩愈-刘智航-中文期刊

摘要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历代争议的一个焦点.在思想方面,苏轼肯定了韩愈的崇儒排佛和复古道,但又批评了韩愈的学风不纯;在品行方面,苏轼高度肯定了韩愈的\"忠勇\",但又对韩愈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求官作风表示了不满;在诗文方面,苏轼突破了文道合一的传统模式,高度肯定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总体来说是褒远过于贬的.苏轼尊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当然,苏轼的人生际遇也影响着他对韩愈的评价.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韩愈;苏轼;评价;

急求: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极高,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苏轼在《潮州......

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 苏轼评价韩愈.doc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苏轼评价韩愈.doc2页VIP 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苏轼评价韩愈.doc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苏轼评价韩愈王安石变法苏轼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 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 1069年,苏轼曾给宋神宗三次上书谏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 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意见。 苏轼认为,王安石倡导的人才选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只重视能力而不注重人品,如果选拔人才按照《贡举法》来选举,那么朝廷上将会滋生很多投机分子。 苏轼正面批评了王安石选拔人才弃百姓的利益而不顾。 随后,苏轼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的打压。 但是,这并没有让苏轼放弃,他又给宋神宗上书两次,全面抨击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弊端。 以《雇役法》为例,苏轼指出,助役钱会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贪官污吏来说,他们仍然能从其中获得大量的利益。 如果这一措施实行,只会引发百姓的哀怨。 苏轼三番五次的谏言根本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毕竟只是一位官职不高的文官。 苏轼明知道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他依然上书提示改革措施的弊端,足以看出苏轼是位大智大勇的人才。 不久之后,苏轼遭到改革派的排挤而离开了京城。 随后,他将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上书给宋神宗,向他说明改革后百姓的生活状态。 苏轼评价韩愈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 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惜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苏轼行书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是宋代的大文豪,其诗词歌赋以及散文成就都是非常高的,同时苏轼还是一位在书画领域颇具造诣的大家,擅长行书与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后世很多人都曾经学习苏轼的书法,苏轼的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阅历的增加可以说越来越成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书法受到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却又不拘泥于任何一家,自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韵味,苏轼自己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曾经评价苏轼的字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字已经达到了自己独特的意蕴。 苏轼一生坎坷,胸襟气度非凡,见识过人,其书法更加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特别是行书更是气势恢宏,超凡脱俗。 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向苏轼学习书法,其中包括友人王定国、赵令畤等。 苏轼的行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很多人都喜欢苏轼的行书,对其行书大加赞赏,并且。 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苏轼评价韩愈.doc扫码下载APP微信扫码关注

急求: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急求: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苏轼论及韩愈的诗文2113有17篇之多5261,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韩愈4102论》、1653《扬雄论》、《韩文公庙版碑》、《六一居士集序权》、《书吴道子画后》、《记欧阳修论退子文》、《跋退子送李愿序》》、《儋耳夜书》等篇什,从总体上看,苏轼对韩愈的看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褒赞和接受,本文着重讨论后者。 ?一对韩愈人品、学问的接受苏轼对韩愈的态度是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他对韩愈的继承是坚持一种批评性接受的观点。 其实苏轼对韩愈是很钦敬的,他特别看重韩愈排斥佛老、重树儒学的不朽功绩,皮日休、石介等前贤认为韩愈配享孔庙,与孟子同列,苏轼也认为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绝不亚于孟子。 苏轼还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对韩愈的为人、治学和文章的成功之处都有高度的评价。 (一)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与接受(1)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 对于韩愈的为人,苏轼批评其重现实功利的庸俗的一面,但他更钦佩韩愈“忠”且“勇”的人臣大节。

韩愈是怎样的人?苏轼为什么这么推崇他?

注册VIP邮箱(特权邮箱,付费)免费下载网易官方手机邮箱应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国际名校公开课赏课·纪录片付费精品课程北京大学公开课英语课程学习新人特价9.9专区新品热卖人气好物居家生活服饰鞋包母婴亲子美食酒水一卡通充值一卡通购买我的网易支付网易跨境支付免费邮箱VIP邮箱企业邮箱免费注册客户端下载韩愈是怎样的人?苏轼为什么这么推崇他? 苏轼曾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写道: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为什么那么推崇韩愈韩退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被一代文豪苏轼盛赞是百代宗师的韩愈,曾在中秋时节写过一首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末尾几句是: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这是公元805年的中秋。张功曹即张署,韩愈的朋友和同僚。 两年前,关中大旱,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旱灾消息,上报朝廷国泰民安,作为监察御史的韩愈查访后发现灾情严重,流民众多,已饿死不少百姓,激愤之下写了《论天下人饥状》向唐德宗进言免除旱区租税,遭到李实等人的谗害,直接被贬到四千里外的广东阳山做县令。 两年中两次大赦都有人从中作梗,未能调回京城,只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得知改任时写下这首诗,赠给也遭贬谪的张署,这一年韩愈37岁,还有二十年的挣命时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熟知的这联治学名言就是出自韩愈,他也的确是个苦娃。 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虽然祖辈也都为官,但他三岁时就父母双亡,由大他三十岁的兄长韩会抚养长大。 十二岁的时候,在外做官的兄长也病逝了,只剩下寡嫂郑氏与小韩愈艰难度日,寡嫂的含辛茹苦小韩愈都看在眼里,在困顿辗转的生活中小韩愈更加勤奋读书,以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报答像母亲一样养育他的嫂子。 次年,重整旗鼓的韩愈再度回到长安参加吏部考试,却连续两年落败,又无人举荐,韩愈就直接给宰相寄求职信,自荐真才实学,并针对考试制度的弊端进行了评述,然而接连三次上书都没有一点反响,出身寒微、没有任何背景只有一身才学的他根本没有引起官方重视。 怀才不遇,知音难觅,韩愈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没有得到朝廷任用的韩愈迫于生计,只能到藩镇手下做事,开始了幕僚生涯。 韩愈先后在汴州、徐州的幕府做节度使推官,在这期间,与柳宗元两相呼应,积极推行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继承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实质内容的骈体文。 这就好比放在现代,众人苦八股文久矣,有作家出来带头呼吁破除官话套话,写文章要好好说话,要言之有物,大家都觉得痛快。 韩愈也因此赢得了一大批文人学子的认可和追随,在文坛上渐有声望。 韩愈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结束了第二段幕僚工作后,重回京城,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终于通过铨选,授官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时韩愈已34岁了,虽然官职不高,但终归是直接为朝廷做事了。 已是文坛领袖的韩愈非常乐于提携后进,广收门徒,特别是贫贱子弟他都非常同情,给予最大帮助,比如贾岛、张籍。 他以自己吃过的苦、走过的弯路总结出经验教授弟子,免于年轻人重蹈覆辙,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 他目睹了科场黑暗,对门第观念影响下羞于为师的坏风气也深恶痛绝,一向敢做敢为,提倡不平则鸣的韩愈,以赠给弟子李蟠为契口,写下了千古雄文《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佳句,整篇文章不仅道理明晰透彻,且语言凝练工整,堪称美文极品。 文中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得到三百年后苏轼的极大认可,至今对我们也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韩愈还写下《原道》等一系列文章,倡导仁爱道义,重新提振儒家思想,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复兴。 由于六朝以来国民沉溺于佛教,逐渐到了扭曲变态的地步,韩愈宣传儒家仁义之道的文章,正像给民众的一针清醒剂,是几百年来没人有过的高度,赢得苏轼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赞誉。 韩愈任职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升为监察御史,上任就发生了文章开头讲述的那一幕,被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 在阳山做县令的两年,韩愈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当地百姓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暖心父母官的爱戴——家家户户给新生儿取名都愿意带个韩字。 唐宪宗即位后韩愈被召回长安,任职国子博士,继续倡导古文运动和儒家思想。 正值宪宗治理下的史称元和中兴的时段,韩愈得到重用,从国子博士一路做到中书舍人。 藩镇割据问题一直是朝廷大患,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猖狂到派刺客进京刺杀主战派官员。

苏轼是如何评价韩愈散文的创作风格的?

苏轼是如何评价韩愈散文的创作风格的?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由此看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因为韩愈是从贫困人家走到仕途,一路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苏轼对他也是非常地尊崇,认为他的文章将美景与情感融合,可见他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他还有一颗兼济天下的心。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由此看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因为韩愈是从贫困人家走到仕途,一路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苏轼对他也是非常地尊崇,认为他的文章将美景与情感融合,可见他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他还有一颗兼济天下的心。

韩愈、苏轼散文艺术风格之比较

14韩愈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中杰出的两位各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雄踞文坛独树一帜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文风。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变浮靡为雅正”“文起八代之衰”其成就堪与司马迁相媲美;苏轼则是宋代文坛巨匠诗文创作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韩愈卓然并峙毫不逊色。 韩愈和苏轼的散文创作从理论指导上说是一脉传承的都忠实地将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付诸实践。 而其艺术风格...。 韩愈、苏轼散文艺术风格之比较 内容提示:14韩愈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中杰出的两位,各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雄踞文坛,独树一帜,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文风。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变浮靡为雅正,文起八代之衰,其成就堪与司马迁相媲美;苏轼则是宋代文坛巨匠,诗文创作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韩愈卓然并峙,毫不逊色。 韩如潮,苏如海①,他们都以才思横溢、惊世震俗的作品,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不俗地位。 韩愈和苏轼的散文创作,从理论指导上说是一脉传承的,都忠实地将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付诸实践。 阅读了该文档的用户还阅读了这些文档 关注我们

苏轼评价韩愈什么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评价韩愈什么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出自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全文如下: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 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 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 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 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 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 “道济天下之溺”云云,如果从政治及哲学的角度来看,韩愈实际上是担当不起的,然而如果从文学角度立论,“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语,韩愈却是受之无愧的。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 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三个朝代,“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忠犯人主之怒”指的是韩愈敢于直言犯上,力谏君主,如其因上书《论佛骨表》(又名《谏迎佛骨表》),反对皇上迷信佛教而遭贬至潮州,后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本此)的著名诗篇。 “勇冠三军之帅”是有来历的。 中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丧,军阀们尾大不掉,到处是藩镇割据。 那一年镇州军队叛乱,把主帅杀了,唐穆宗皇帝派不出部队去征讨,只好派韩愈去劝说他们。 力不缚鸡的秀才,又无部队护卫,孤身深入贼营,人人替他担心,这秀才却用谋略折服了这些兵将,让他们重新归顺了朝廷。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进士。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评论收起 苏轼评价韩愈的道济天下之溺---指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 一只喵L2013-12-04·TA获得超过183个赞 回答量:136 道济天下之溺是苏轼赞韩愈的文章注重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起八代之衰 是苏轼对韩愈的评价,中“文起”是什么意思?

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的评价,中“文起”是什么意思?0 这不好逐字解释,楼主应该全句联合在一起解释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 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 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尽量全面一点,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尽量全面一点,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尽量全面一点,苏轼论及韩愈的诗文有17篇之多,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韩愈论》、《扬雄论》、《韩文公庙碑》、《六一居士集序》、《书吴道子画后》、《记欧阳修论退子文》、《跋退子送李愿序》》、《儋耳夜书》等篇什,从总体上看,苏轼对韩愈的看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褒赞和接受,本文着重讨论后者.?一对韩愈人品、学问的接受苏轼对韩愈的态度是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他对韩愈的继承是坚持一种批评性接受的...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尽量全面一点, 苏轼论及韩愈的诗文有17篇之多,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韩愈论》、《扬雄论》、《韩文公庙碑》、《六一居士集序》、《书吴道子画后》、《记欧阳修论退子文》、《跋退子送李愿序》》、《儋耳夜书》等篇什,从总体上看,苏轼对韩愈的看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褒赞和接受,本文着重讨论后者.?一对韩愈人品、学问的接受苏轼对韩愈的态度是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他对韩愈的继承是坚持一种批评性接受的观点.其实苏轼对韩愈是很钦敬的,他特别看重韩愈排斥佛老、重树儒学的不朽功绩,皮日休、石介等前贤认为韩愈配享孔庙,与孟子同列,苏轼也认为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绝不亚于孟子.苏轼还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对韩愈的为人、治学和文章的成功之处都有高度的评价.(一)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与接受(1)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对于韩愈的为人,苏轼批评其重现实功利的庸俗的一面,但他更钦佩韩愈“忠”且“勇”的人臣大节.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通用7篇)

篇1: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其作品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而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朝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在韩愈的众多诗作中,以长篇古诗为主,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大都为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这类文章行文平实顺畅,以写实为主。 还有一部分的诗作文风大为不同,以清新、富于神韵的特点为主,近似盛唐时期的诗风,如《晚雨》、《盆池五首》,最为著名的就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虽然韩愈在揭露现实矛盾与追求神韵的诗作风格上极有建树,但真正能代表其诗文成就的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的诗作,这可能与韩愈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韩愈天生就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并且他一再提倡的养气之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 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评价韩愈是个,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 而韩愈到宋朝,则更是被世人所推崇,大家欧阳修就对他评价颇高。 欧阳修认为韩愈的~文笔无所不可,尤其喜欢用诗句来作文章,不过他又喜欢将谈笑、人情、物态统统赋予在诗中,文笔功力常人难及。 欧阳修更推崇韩愈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出入会合中都是不拘泥的,奇巧难得,就像那些奇险的山峻,越是险峻就越是奇特的耐人寻味。 大文豪苏轼也是尊崇韩愈,他认为东汉以来,道统早已丧失,文学弊端日益凸显,即便是唐初的那些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家豪杰们也是不能挽救这种颓势,唯有韩愈为人先,以一介布衣令天下恢复,重新归于正道。 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 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 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认为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 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 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 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 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篇2:苏轼如何评价韩愈的解析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读韩愈人物形象概括

读韩愈人物形象概括读韩愈人物形象概括读韩愈人物形象概括韩愈百科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中文名:韩愈外文名:Hanyu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内河阳职业: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目录[隐藏]人物简介生...。 读韩愈人物形象概括 读韩愈人物形象概括韩愈百科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中文名:韩愈外文名:Hanyu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内河阳职业: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目录[隐藏]人物简介生平文学成就生平年表代表作品师说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进学解毛颖传杂说一《龙说》杂说二《医说》杂说三《崔山君传》杂说四《马说》传世名言韩愈墓地人物简介生平文学成就生平年表代表作品师说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进学解毛颖传杂说一《龙说》杂说二《医说》杂说三《崔山君传》杂说四《马说》传世名言韩愈墓地[编辑本段]人物简介韩愈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转年八月,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2]。 [编辑本段]生平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 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文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

韩愈

韩愈,就出生于这样的世家。 韩愈排行老三,老爹是大唐皇家图书馆的馆长。 他原本只需要努力发育,剩下的任务就是享受生活。 可惜,老韩家被拉闸断电了。 韩愈出生两个月,娘没了;三岁时,爹也死了。 一个三岁的小孩,还不懂得孤儿意味着什么。 [图片]父母双亡后,大哥韩会担当监护人,…「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真的那么大吗糖饺子分我一枝珊瑚宝这件事,其实不是诗的事。 「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其实都能说通,你说僧\"推\"是和尚本心,我说僧\"敲\"是夜阑观照,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哪个好昌黎公说\"敲\"字好,我却是觉得\"推\"好,因为\"推\"字里无\"我\",和尚行云流水,内心波澜不惊,没有悲喜,是为\"禅\",\"敲\"字反而有了顾忌有了世俗礼法,因此也便有了烟火气。 我当然无颜以比昌黎公,但我也能籍此发表点看法。 那为什么历代以来人们愿…韩愈平鳄鱼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金丝雀图书馆韩愈是欧皇,运气好破了天际。 在详细论证这个答案之前,我们有必要辨明一个问题,即韩愈赶走的鳄鱼是什么鳄鱼。 一般来讲,活跃在我国潮州一带的主要是两种鳄鱼:咸水种湾鳄和淡水种马来切喙鳄,简称马来鳄(当然这种结论很有可能被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所推翻,不过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尽数日湫水尽涸,西徙于旧湫西六十里。 --唐·刘恂《岭表录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真的那么大吗王不二B站百大down主:@贰频道谢邀。 所谓「推敲」之典故,实则古人的一场营销。 这事儿最早记载于《刘宾客嘉话录》,后来以讹传讹,版本万千。 关于这些段子如何虚构,前有答主已作考证,不复赘言。 除此之外,…师说中的李氏子蟠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没有成名豆子2022年度新知答主首先呢,这个问题分两个维度。 第一:李蟠真的没有成名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蟠年少成名。 韩愈写《师说》时李蟠17岁,很快他就中了进士,后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登第,不过20岁,主考官是韦贯之(宰相)、张弘靖(宰相、书法家)。 登第十八人,李蟠就在其中。 同年包括但不限于元稹、罗让、崔护、独孤郁、白居易、萧俛、沈传师……因此,李蟠年纪轻轻,就已经达成了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达成的成就。 他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也有一…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姑娘要壮,开水要烫。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即使现在让苏轼来看,他也是赞同的。 苏轼也有直接写过韩愈的文章《潮州韩文公庙碑》,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评价就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能文能武,这就是韩愈。 到中唐时期,…我的新书《片玉词》、《人间逍遥游》已面世,欢迎关注谢邀。 看了各种答案,不免哭笑不得。 情怀和段子,是探求真知的两大阻碍。 先说两点--其一,韩愈贾岛的推敲故事,是段子,是假的。 其二,本诗句此处只能用敲,推字说不通,自然也引发不了所谓「推敲」之事。 1,「僧敲月下门」,此处,僧是谁如果是贾岛看到路边有僧在门外,那确实可能是推门,也可能是敲门。 但是--此处僧是贾岛本人。

为什么苏轼夸韩愈“勇夺三军”?看看韩愈鲜为人知的军人形象

我们都很熟悉的韩愈,在宪宗、穆宗两朝,便是极重要的国之辅将。 韩愈在众人眼中,乃文人出生、百代文宗、儒学传承者。 他七岁读圣贤书,十三岁能文,二十五岁及进士第,十年后又通过吏部铨选。 但同时,韩愈也有鲜为人知的军职形象,其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军事平乱行动。 其一,用兵淮西时,韩愈担任行军司马。 他除了平时管理军务,亦负责作战时攻防策略之筹划与运用,不仅任务繁重,而且举足轻重。 可以说,在这两次行动中,韩愈皆顺利达成使命。因此,苏轼夸他:勇夺三军之帅!。 在玲珑看来,韩愈从军与从文两不误,且二者相得益彰。 崇尚勇气,颇具胆识 韩愈之祖先中,不乏有勇有谋者。 其七世祖韩耆,于后魏时被封为武安成侯;其六世祖韩茂,武功超群,受封安定桓王。 韩愈之出生地,在北方。北方自古即有浓厚的尚勇风气,我们从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中,即可窥豹一斑。 生于斯、长于斯,韩愈自幼便接触骑马、武术应是理所当然;他受当地民风潜移默化的影响,胆识日积月累,不言而喻。 韩愈诗作中,也曾提及任藩镇推官时的情况。 如贞元十五年,他在徐州所作《雉带箭》: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相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即是描写随从节度使张建封射猎野雉时之生动画面。 随着年岁、历练增加,韩愈之勇不减反增。 元和十年五月,御史中丞裴度为用兵淮西,出使蔡州观察形势。 六月,节度使王承宗与李师道派刺客杀害当朝宰相武元衡、裴度,京师上下震撼,而全国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之中。 长庆二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受朝廷之命,到镇州安抚当地乱军。 他深入虎穴,未携武器,单车前往,实英勇过人。 入镇州途中作有《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韩愈为达王命,不辞风霜辛劳,日驰三百里依然嫌迟;抵达镇州时,等待他的,竟是一群剑拔弩张的蛮横军士。 这在李翱所作的《韩公行状》中有详细的记载。 韩愈凭借胆识,终使王廷凑答应解除镇州之乱;王廷凑还设宴招待他,此举应是受到他正气凛然与无比勇气之感召。 对于只身前往叛军阵地,一般军士皆望而却步,但已经五十五岁、知天命的韩愈,却能携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勇气前往与执行,着实令人钦佩。 他的超凡之勇,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韩愈生涯中,一直持续展现主动积极之特质。 自幼读书,自动自发;求取科考上榜,努力不懈,并用尽各种方法,诸如求北平王马燧收留、及三上宰相书等。 可以想见,主动积极源自韩愈天生的性格;同时,他也将之发扬光大,并善用之于军事领域中。 淮西叛乱之初,韩愈积极上书朝廷,主动支援主战派盟友裴度,成为其坚强后盾,同时也成为主张出兵的宪宗之有力支柱。 之后,他受命为行军司马,统领淮西军政事务,甫上任,旋即奔赴汴州劝韩弘协同裴度出兵,其力求有为之举,不仅为裴度讨伐淮西寻到胜利契机,也为自身军事生涯开启无穷希望。 已经五十岁的韩愈,其实也像其他年轻军官一般,欲于征战中立下赫赫功绩。 他一度主动积极地向裴度奏请率军攻下蔡州,因裴度不愿他与众多将领争锋,故没有允许。 在韩愈的感召下,王承宗不仅上奏朝廷归顺,亦进献辖下两州城池,以示忠诚。 由此可知,韩愈积极与力求表现的企图心,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同时,他也因此更获穆宗赏识、仰赖与重用。 韩愈于贞元十五年任徐州节度推官,对其上司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沉迷于击毯运动的行为,甚为不满,因此作《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劝说之。 当时淮西已有叛乱迹象,天下氛围诡谲,韩愈用心劝说张建封应该爱惜生命并用之于讨贼,但张依旧乐之如故。

苏轼在韩愈死后是怎样评价韩愈的?

苏轼在韩愈死后是怎样评价韩愈的?谁知道呢?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有言曰:“自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对韩愈在文学上的功德,此可谓典型的概括。 或许正因为如此,加之在政治、思想、哲学、教育诸多方面的建树,韩愈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曰...。 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有言曰:“自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潮州韩文公庙碑》全文如下: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1)、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礻右〕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为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其词曰:「公昔骑龙白云乡,手决云汉分天章。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王安石与苏轼画像1069年,苏轼曾给宋神宗三次上书谏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意见。苏轼认...